不知不觉中,双11已经走过了整整十个年头。从最早的四个1所代表的光棍节,到如今宇宙第一大购物节,一路走来当11.11所创造的各项纪录被慢慢视作习以为常、理所应当的成就时,人们其实已经遗忘了这个节日诞生之始的初衷。 2009年的那个夏天,未来的阿里巴巴集
不知不觉中,双11已经走过了整整十个年头。从*早的四个1所代表的光棍节,到如今“宇宙**大购物节”,一路走来当“11.11”所创造的各项纪录被慢慢视作习以为常、理所应当的成就时,人们其实已经遗忘了这个节日诞生之始的初衷。
2009年的那个夏天,未来的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张勇与淘宝团队在位于杭州的办公室里构思了史上**届“双11”,当时的逍遥子入职阿里还不到2年,马云交给他任务是,淘宝要在2009年实现盈利。
彼时的阿里巴巴还没有天猫(或者说淘宝商城还没有更名天猫),电商也与如今的许多新兴互联网业态一样深陷烧钱与亏损的泥潭,在这样的身世背景下,史上**届双11诞生了,它的目的很纯粹:“卖更多的商品,推更多的品牌,让淘宝能够活下去,让更多的人记住我们。”
十年前的双11或许并不像日后被赋予的那么伟大,但却很真实,因为它解决了淘宝以及依附与淘宝平台的商户、制造商、物流等一整条电商产业链的生存与痛点。十年之后,现场演出行业也开启了双11的“试水”之旅,但文娱不是电商,双11是否能被跨行业的移植?恐怕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商学院的课堂上可以给出现成的答案。
例如电影行业就并不太适合双11,首先电影是一个当下的文娱产品,档期(保质期)极短,通常不超过一个月,这就不可能像其他商品一样先囤货再慢慢消化;其次,站在观众用户的角度,并不会因为价格便宜10元、20元就去看一场自己不喜欢的“烂片”,这并不是一个价格驱动型的消费市场;**,电影已是达到了几乎全民普及,已经不存在靠降价“拉新”的价值。
那么与电影同属于文娱产业的现场演出行业,又到底是否存在去做双11的价值和必要?透过同样有着阿里DNA的现场演出头部平台——大麦网,和其刚刚落幕的2019双11大促或许我们能寻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