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天猫双11开始,仅14秒,全站销售额就超过了10亿元,1分36秒,销售额超过100亿元,12小时,销售额超过1845亿元,再次创下了新纪录。昨晚,2019年天猫双11晚会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开启,Taylor Swift 作为压轴嘉宾连唱了三首歌曲,其间现场观
11月11日,天猫双11开始,仅14秒,全站销售额就超过了10亿元,1分36秒,销售额超过100亿元,12小时,销售额超过1845亿元,再次创下了新纪录。昨晚,2019年天猫双11晚会在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开启,Taylor Swift 作为压轴嘉宾连唱了三首歌曲,其间现场观众尖叫不断。
与此同时,无数的电脑、手机屏幕面前,守望着次日零点购物狂欢的人们的情绪也同时到了**点,只等大促开始。今年已经是第11个“双11”了。**个“双11”(特指天猫双11购物节,下同),出现在2009年,那一年,新浪微博刚刚上线,微信尚无影踪。
2009年,虽然有了“天翼3G,快人一步”,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网购还是一件很遥远的事。到如今,我们已经从3G 准备迈入5G 时代,微博、微信的出现改变了社交、媒体与社会生活,网购也从当年稀缺的“宅经济”成为了数亿人的生活常态。
在成为购物节之前,“11.11”这个符号,更多的在年轻人、在校园中与“光棍节”关联,然而“双11”的出现改变了一切。2011年11月11日,百年一遇的“圣光棍节”成为了“光棍节”这个符号意义的影响力**,其后,这**成为了“双11”的时代。
2012年,主办“双11”活动的“淘宝商城”正式升级为“天猫商城”,“双11”作为天猫的专用商标也通过了注册。2012年的“双11”销售额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92亿元。
随着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出现,促销这件事不再仅仅是一家商超、一个品牌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多的平台、品牌、消费者参与在其中。“双11”这类购物节已经不仅仅是一次联合促销,而是一种影响数亿人、参与感极强的社会活动:有人为拼多多“拼命”,有人为盖楼“搬砖”,有人在庞杂的优惠规则计算题中迷失......
从更广泛意义上讲,“双11”成为了当代消费文化的**符号,销售额节节攀升的背后,是一种由消费行为到社会文化的变化。
01、“双11”“浮世绘”“养券多日,用券‘挤爆’。”
确实,遍布一年四季各种促销节和规则繁复的优惠“迷宫”,让很多人感觉乏味,但又有多少人嘴上说着无聊,临近了“双11”这**却还是会手忙脚乱的来一场“恐慌性购物”。 临近“双11”开场,社交网络上弥漫着一片“抄购物车”的声音——“你安利我推荐,兄弟姐妹买起来”。
另一边,各种网店商家开始了**的短信“轰炸”,告诉人们“你的购物车究竟还缺哪件商品”。更早些,拼多多的邀请返现的“故事创作”,淘宝天猫的“盖楼”,又一次给微信拉动了DAU,让多年不说话的老友“重温友谊”,连甲乙方的关系都有了更深的交集。
当然,“让利”始终不是促销的目的,于是我们依然能看到消费者与商家在平台规则上的博弈。过去几年,先提价后折扣、定金难退的情况就比较普遍,京东、淘宝、天猫纷纷推出了“保价期”这一服务,但刚过保价期就降价的情况很快就出现。而消费者往往不可能持续盯着商品价格,一段时间的保价期足以安消费者之心。
对于拼多多崛起,很多人分析讲到社交电商的空间,说到裂变带货与人际信用的价值。拼团、砍价等社交带货的模式并不只是低价策略,实质上是将营销成本转嫁为“消费者让利”,从而将消费者本身转变为自己的“推销员”,来实现拉新与销售额上的增长。
今年,淘宝、天猫重申了一条规则:“双11”当天,未发货的订单,退款只能在次日进行;另一方面,商户刷单的情况依然非常普遍,并且处在“规则之内”。
石家庄网站建设消息11月11日,作为整个“双11”活动*核心的**,当天的订单额不仅仅是销售利润的转化,还关系到平台、商家的“数据繁荣”。
此外,各种折扣、内购也成为了促销的新办法,京东、拼多多、网易等有电商业务的企业,很多员工多了一个新身份“内购推销员”。事实上,商品销售存在着多重环节,流通即成本,互联网也无法消灭“中间商赚差价”。至于我们发达的制作业究竟把成本控制到了多低的水平,普通消费者是无从知晓的,心里评估出实惠就够了。
购买之后,再进行比价的行为,跟考试完对答案的情形多么相似,总有“学霸”比你强,总有人买的同款比你便宜。
02、“双11”的节日氛围“重在参与”今年的双十一有两个特别之处,其一是拼多多等社交电商、直播电商形式的大举加入,其二是整个促销周期继续拉长,玩法更加多样化。拼多多的补贴、拉新返现的病毒式传播以及其他平台的类似优惠活动,反映出人们对于“低价”的核心诉求没有发生改变,但拼多多是否能通过这样的营销活动实现在消费者心里层面的“品牌升级”还很难说。以拼多多平台上全网***的iPhone 11为例,货源供给和成本管控是*核心的环节。这就类似于好市多(Costco)在中国市场能否维持火爆可能在于“1499元的茅台”与低价猪肉能否持续供给。
而且家电、数码类产品有其特殊性,这类产品的信任背书是品牌方及其关联的售后服务体系,跟渠道的关系不大,低价策略效果很好;但像是美妆、服装等产品,功用性、情绪消费的特征更加明显,是很难实现短期策略突破的。促销周期的拉长,是平台博弈与消费文化溢出效应的结果。
“双11”*开始几年,某些电商平台创始人还曾表示,各大电商集中在一个时间点搞促销有很多弊端,每个平台不同时间段的促销活动才是良性的。然而,互联网的平台间竞争大多还是导向“通吃”而非“共赢”,“双11”依然是目前**的消费促销活动,甚至各大平台还在不断将“战火”烧到竞争对手的购物节中。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一直从6月京东“618大促”期间延续到天猫“双11”期间。另一方面,“淘宝66大促”、“京东618大促”、“沃尔玛&京东88购物节”、“苏宁818购物节”、“聚划算99划算节”、“双11购物狂欢节”、“双12购物狂欢节"......不算传统节日的促销,仅“人造购物节”就覆盖了一年四季。但消费者的购买力是有限的——“一年买一次,一次用一年。”
面膜、化妆品、视频网站会员......这类功用性、增值服务的商品中的“囤货行为”在消费者中已经很普遍。梁文道在评价当代的消费文化时讲:“当下的消费文化,为我们每个人创造了增加收入的迫切需要,今天我们每个人想要努力赚到的那笔钱,其实远远超出了满足一个人*基本的生活需要要。”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过剩消费”的情况也普遍存在,越来越复杂的优惠规则也在造成消费者疲劳。于是,商家需要在“让利促销”之外找到促销活动对于消费者的其他价值,「购物节」就自然溢出为一场由商家、消费者、媒体等一同参与的社会文化现象。特别是“双11”,在这方面是*成功的,今年的“盖楼活动”就是一种典型的游戏化活动——不仅要买的开心,还要玩的开心。就像支付宝的新年“集五福”活动,每个人或许只能分到两三元现金甚至更少,但参与其中的欢乐已经成为了当代很多人感受到的“年味儿”的一部分。购买与消费不再仅仅是一次商家和消费者的基于信息差的价值博弈,而且塑造了更加强调公众参与感的大众文化。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全程抱有极高热情参与,就像很多人平时过年过节也没有很高热情,但也许吃一顿饺子,买一单商品,这种参与感也就获得了。
03、消费节日的非消费性“合理决策的不合理”“双11”的11年,也是互联网对社会消费改造的11年,网购愈加便利,商品更加繁多,但消费行为与销售活动的本质特性其实并未改变。墨特里尼在解释消费心理的时候指出,金钱的价值在人们的心中并不**,我们会自行赋予金钱相对的价值,这往往受到经验和情绪的影响,并从而自我解释交易的意义。
比如,一杯茶饮的5元优惠券很可能促使你去购买,但是一张豪车的5元优惠券却几乎不会有人使用。本质上都是“省5元钱”,但是由于消费场景、消费需求的不同,这5元钱的实际价值会截然不同。“李佳琦的女孩儿”对于动辄成百上千的美妆护肤,买起来毫不手软,而对于售价更为低廉的男性护肤,评价一句“他不配”也是一种价值解读。而大多数女生对于男生购物节“重金”屯电子游戏、买数码产品同样不太理解。苹果CEO库克曾经表示 iPhone X 的价格并不贵,平均后每天还不到一杯咖啡的价格,这其实就是一种价格暗示。
在一个网购越来越便利的时代,按说应该是“信息差不断削弱”,商品交易的透明度更高,但按需、按时、按量的“合理消费”并未成为现实。促销节日的存在证明了:购买越便利的时代,越需要集中释放消费力。以2018年的双十一为例,全网实现了销售额达3143.2亿元,而天猫的销售份额就占据了67.9%,京东占据了17.3%,苏宁易购的销售份额4.7%。今年拼多多的数据如果公布的话,我们或许能够从数据上看到一些新的变化。与新年等强关联亲缘、地缘关系的传统节日不同,当代商业文化确实已经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本身,购物节确实可称之为“节日”。消费成为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解决假劣伪的问题,比所谓“揭示消费文化陷阱”更具有现实意义。购物狂欢结束后,细心的朋友会盘算自己得惠几何,但“买家哪有卖家精”的老话依然奏效。
重点是,消费确实赋予人们快乐。